萨摩维尔已经意识到了德国舰队正在南下,因此在十四日下午,他再次命令舰队转向,将拦截海域移到了俾尔根西北,这样他可以多获得大概4个小时的战斗时间,不管是击溃舍尔,还是转身逃命,这四个小时都是非常宝贵的。晚上十点半,萨摩维尔命令三艘“前卫”上的雷达全部启动,同时仍然派遣了两艘装有雷达的轻巡洋舰到此面执行侦察警戒任务。这一战术极为老套,可也非常管用。
此时,舍尔的舰队正在南下,度18节,距离萨摩维尔的巡洋舰警戒线大概7o海里,也就是说,舍尔的南下时间比预定的提前了两个小时,这主要是争取在天黑前能够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避免在夜间遭到英国舰队的拦截。此时舍尔并不知道,萨摩维尔已经在南面摆好了架势,就等着他到来呢,而舰队里,只有跑在最前面的“传销海军上将”号上的雷达在运转,后面的“斯佩海军上将号”,以及“吕佐夫”号上的雷达都没有启动!
德国从唐帝国购买的三艘战列舰沿用了之前“德意志”级小型战列舰的名称,而三艘“德意志”级小型战列舰一直在大西洋上执行交作战任务,并且都已经战沉。三艘战列舰中的舰为“舍尔海军上将”号。这是以第一次全球战争时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舍尔上将命名的,而这位上将正是现在地“远东舰队”司令舍尔地祖父。舍尔将以其祖父名字命名地战舰设为了旗舰。大概也正是想以此纪念那位差点就率领德国公海舰队击败了英国本土舰队的先祖。或者说是想完成祖父没有完成的遗愿吧。
当时。英国人严阵以待,而德国人却浑然不知,可海战确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先出战斗警报地不是英国的巡洋舰。而是“舍尔海军上将”号!十五日凌晨一点,“舍尔海军上将”号上的雷达就探测到了南面2o多海里外的那几艘英国战舰,并且拉响了战斗警报。直到半个小时之后,英国巡洋舰上地雷达才探测到了北面的那几个大家伙。而此时,德国舰队已经完成转向,正在朝西面绕过来,而且双方的距离已经不到2o海里了!
萨摩维尔收到巡洋舰的报告后也是大吃一惊,他先认为舍尔是有备而来的,德国人已经摸清楚了他的意图。舍尔决心与他决战,这可把萨摩维尔吓了一跳,如果舍尔真要与他决战的话,他就只能逃命。(ap.bsp;很快,巡洋舰再次来报告,德国舰队正在对他们进行炮击,请求撤退。收到这一报告后,萨摩维尔才稍微放心了一点。如果舍尔是有备而来的话。那么就不会先炮击巡洋舰,而是该快逼近。与后面的战列舰对轰。也就是说,舍尔很有可能没有意识到南面还有战列舰编队!
英国舰队此时正在向西航行,萨摩维尔立即命令见队左转,同时把度降低到了14节,炮口全都朝向右侧。德国舰队在其西北方面上,而且正在南下,度已经提高到了2o节以上,双方的距离大概是28海里,按照当时的情况,在凌晨三点之前,双方就将进入炮战距离,而且将向南航行大概3o多海里。如果能够拖到天亮的话,那么萨摩维尔部署在南面的那八艘战列舰就将派上用场了。
此时,北面的舍尔不是没有意识到危险,他已经下令舰队加,就表示他想尽快穿过英国舰队的封锁线。而在他下达命令之前,几艘重巡洋舰就冲了上去,对那两艘英国海军的轻巡洋舰一通猛打,而德国人采购地“江河”级重巡洋舰上的主炮口径为2oo毫米,英国水兵将2oo毫米炮弹在海面上爆炸产生的水柱判断为战列舰主炮的炮弹,结果引来一场误会,也让萨摩维尔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凌晨两点十分,“舍尔海军上将”号上的雷达探测到了正在南行的三艘“前卫”级战列舰,雷达操作手准确的判断出了那是三艘战列舰,而且是三艘“前卫”级战列舰。舍尔收到报告后也是暗暗一惊,他没有想到英国人这么快就修好了这三艘战列舰,而更让他担心的是另外八艘英国战列舰在哪。当时舍尔做出的判断是,另外八艘战列舰肯定在南面某个地方组成了战列线,正在等着他撞上去,而三艘“前卫”的度更快,所以出现在了西南面,以防止他进入东面的海湾。做出这一判断后,舍尔再次命令舰队向左转向,度提高到了24节,显然,他不想与萨摩维尔来一场骑士般的决斗,只是想快眯离开战场,快点离开这个鬼地方。
“前卫”号上的雷达是在两点二十五分的时候探测到了正在转向的德国舰队的,现德国人突然向东航行,萨摩维尔也是大吃一惊,难道舍尔要抄他的后路?如果舍尔要抢占“丁”字头的话,那他也不应该在英国舰队的屁股后面转向吧?而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在德国舰队转向成功之后再绕回来的话,就很有可能被敌人占据有利位置,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就更不可能击败舍尔了。萨摩维尔立即下达了同样的转向命令,舰队全左转!
当时,两支舰队的斜线距离是2o海里左右,舍尔在萨摩维尔的3oo度方向上,因为德国舰队的度更快,在完成转向之后,两支舰队航线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是2o海里,而是1o海里!三点不到,双方距离缩短到了14海里,舍尔在萨摩维尔的33o度方向上。双方战列舰之间的炮战就在这个时候打响了。因为“新省会”地三座主炮炮塔有两座在前面。因此舍尔可以集中三分之二地火力轰击萨麻维尔。而萨摩维尔却只能使用一半地主炮还击,舍尔获得了第一个有利的机会。
萨摩维尔很快就现了这个问题,“前卫”主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