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全部作为仓库,又分为三间。靠近船首的部分用以储藏食物资源,其中多为易保存的肉干和熏腌制品,还有为数众多的谷物和根茎类食品。靠近中段的部分,储存了修缮和加固船体所用的工具,以及其他的必备资源。靠近船尾的一间暂时空着,何在打算日后在船上饲养少量家禽,以补充蛋白质。
第四层是能源储备层,也是这艘船上最值得一提的部分。何在等人在这一部分上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远远超过了其他几层的总和。多水密隔舱处于底舱的中间位置,分为上下两个区域。下部为海水进口,会依据船体内现有的海水存量进行自动开合,以保证船体内的海水体积保持恒定数量。这一区域以薄铝覆盖,顶部则通过四条半密闭管道和上半部分连接。为了在铝土矿和冰晶石中电解出纯度不高的铝,何在花了足足五个月时间。而密隔舱前部的能源储备层将对其进行恒温加热,让舱体下半部分的温度长期维持在六十五度至八十度之间,从而让海水挥发蒸馏。蒸馏后的淡水将通过顶部管道储备进上半部分的蓄水池,再经过沙石过滤,用于生活所需。而留在舱体下半部分的盐晶体,则由手动进行定期清理,研磨后用于烹饪。
底层的后半部为沼气池。所有人畜的粪便和有机物垃圾都将通过排污道进入该部分。何在将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甲烷。虽然纯度不高,但作为船体内的助燃剂使用已经绰绰有余。厨房用火和取暖用火均以其为燃料。
底层的前半部,是何在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船体两侧设置了两个直径五米的筒轮,当船只被风力驱动前进时,两个筒轮就会同时进行连轴传动。匀速转动的筒轮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进底层前半部分的大型蓄电池里。蓄电池用熔炼后的铜块和铝箔作为阳极和阴极,电解液可以用海水替代。在没有驶入大海之前,何在用棉布片浸满了食醋,再加上定量的盐,以充当电解物质。
对于蓄电池而言,发电设备的制造显得更加困难。大捆铜线圈并不难以制作,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制造出人工性永久磁石,确是有些麻烦。为此,何在将造船工作交给了卢石和苗小小,独自去了神都洛阳。作为当时世界的经济贸易中心,理因能够找到他需要的材料。二个月后,他不仅带回了两块磁石,还在河南境内找到了足够的钨精矿。这是提炼金属钨的原料,有了它们,就具备制造灯泡的必要条件了。
制造灯泡的另一个重要原料是玻璃,只要有了玻璃,让钨丝灯内部达到基本的真空并不困难。玻璃从西周时期就已经被小范围制造,但并不普及。想要弄到大量现成的玻璃并不容易,只能由自己来提炼窑熔。何在从煤焦油和石灰石上提炼了纯度相对较高的碱,而白云石在湖北境内就可以找到。至于石英砂岩有些麻烦,多半都在临海地区才有分布。好在洛阳废墟内可以收集到少量资源,勉强够用。这么一来,他们的船上就有了电灯。除此以外,何在还制造了两个简易的逆变器,以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船上的水泵使用。
不仅如此,甲板的前半部分被何在附以了近三十平米的土壤,下陷进甲板内约四十公分。土壤层底部设计了一个隔层,既能有效锁住水分,又不至于让土壤过度潮湿。而何在等人在生活中所产生的部分污水,也同时通过一个简单的离心泵抽取以浇灌作物。船体靠后的两侧,各安置了一块直径约五米的半椭圆形平台。平台同样下陷设计,覆盖近四十公分土壤。一来减低其应有的阻力,二来增加了船只远航的稳定性。所有的土壤上均用铝铜支架覆盖了小块状的玻璃,以保证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温度与湿度。而玻璃框架外,还各加装了四块三公分厚的木板。木板可用手动随时开合,以避免作物被暴晒。
船上主要以种植小麦和豆类为主,也辅助性的种植一些蔬菜和瓜果。小麦的谷物能够食用,麦麸用于饲养家禽。秸秆可作为燃料及有机肥使用。而豆类则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植物油。
总的来说,何在将这艘座船打造成了一个小型的循环生态系统。在几乎没有文明的世界里,他要保证旺姆等人在未来的生活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毕竟对他们而言,这个世界目前的现状太过于古怪了。谁也预计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一艘移动于海上的小型现代化农庄,对此刻的他们而言,无疑是最安全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