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修建大型盐厂还有个重要的原因,生产出来的食盐直接销售给草原各部落及西域、吐蕃诸国。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本来这些地方就不生产食盐,数千年来,草原民族的住址都是依靠从中原采购或中原商人销售到草原上。
一旦西海建好盐厂,只要生产出来,根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最重要的是在中原,食盐是朝廷垄断生产、经营,受朝廷严格控制。西海生产出来的食盐,姜松也不打算销售到中原一带,姜松不想和朝廷发生冲突。
姜松也清楚,一旦西海建好盐厂,迟早朝廷、皇帝会知道,要想不泄露出去是不可能的。不过姜松想好了对策。那就是征伐大军的军费来源。把盐厂的大多数股份由后勤保障部接管,其余部分算是给各级将领的股权,姜松自己不要,就算出事也没啥关系。
姜松带领上万名吐谷浑俘虏,在工匠的指挥下修建于厂的仓库、厂房、盐池等各种设施。同时在盐厂旁边还专门修建一个产品交易市场,这一方面为销售食盐做准备,同时也能让这地方成为连接西域诸国的产品交易中心。
十月下旬后,西海盐厂正式投厂。本盐厂同样是采取晒盐工艺,只是目前是冬季,日照温度太低,晚上盐池里都会接冰。从而让食盐的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高。这主要是姜松的指导下取得的。
其实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后世人都明白,冰是不含盐的。白天把盐池里所结的冰全部清理出来,到了晚上让其结冰,加上白天的日照,很容易生产出食盐,甚至比完全采用日晒法的生产量更快。
看着盐池里大片大片雪白结晶的食盐,杜如晦、韦福嗣、裴世矩等人激动万分。他们只清楚煮盐法,根本不知道晒盐法,特别是去冰法更是让他们震撼无比。
“老大,你这是那里学来的,这方法太牛掰!河东一带的盐厂我也去看过,那叫一个复杂,且生产量非常的低,人工成本很高,你这完全就是无本买卖。”
看到杜如晦激动的样子,双手捧着雪白的食盐,嘴巴里不停的在嘀咕。对于杜如晦等人来说,这种方式生产食盐真的新奇,很震撼!已经打破了他们心中原有的观念和想法。在杜如晦等人心中,生产食盐首先要找到盐井,随后再打井抽卤水,随后再蒸煮。那里会想到从海水里就能提炼出食盐。
“克明,你应该清楚在宝岛上咱们还有二个大型盐厂,现中原一带的食盐市场,生产出来的食起因在部分都销售到中原一带,整个中原食盐市场占据了三成以上。”
姜松在宝岛上兴建的盐厂,其产品绝大部分都被商人从宝岛走私到中原销售。从而让朝廷生产经营的盐厂市场份额逐渐下降,效率越来越差。谁让从宝岛走私到中原的食盐价格只有朝廷生产的二成不到呢?商家见有暴利,当然愿意冒风险从宝岛上走私食盐到中原销售。再说了,姜松手下的海关巡逻队只要没有偷税,只要是从宝岛上出来的产品根本不会理会什么走私。
“老大,我是听说过,只是没有见过这种生产方式和过程。”
裴世矩摇头苦笑道:“克明,老大的这种上食盐生产方式,其实和古籍上所记载的有点相似。沿海一带的百姓,就是用自家的锅煮海水,从而得到食盐。只是那种生产方式太原始,不适宜大规模生产,毕竟海水含盐成分太少。”
呵呵呵!
“老裴说的对,其实这和百姓用锅煮海水得盐是一个道理,没有什么稀奇的。只是采取日照方式后,生产成本下降,能大规模生产。”
韦福嗣迷惑不解的道:“老大,你怎么知道冰里不含盐份呢?”
姜松有点傻眼,真不好回答韦福嗣的问题,总不能说这是科普常识,只要是后世人小学生都知道吧!
姜松愣了片刻后呵一笑道:“老韦,这事说来凑巧,小时候一次意外中,让盐碗里的水结了冰,这才发现冰是不含盐的。”
姜松的解释很勉强,世上那有这么多的凑巧的事。不过也找不到什么可行的说法,只能是相信姜松的忽悠,再说了,姜松是头,总得给点面子。既然姜松不愿意多谈。作为姜松的麾下,能追根询问吗?
杜如晦兴奋一阵后道:“老大,食盐的销售我找了几家大的商家,都是专门从事草原贸易的。只要这些人销售后,不用多少天草原上的人估计也会得到消息,到时候咱们销售根本不用担心。”
“克明,在供货时,中原商人和草原商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区别,供给中原商人的价格要适当低点。毕竟中原商人是咱们的根本保障,草原商人没有保障。”
“老大,放心吧!这些事都交待具体分管的官员了,不会出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