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只要不减他们的工资,才懒得管你们统治阶级怎么改名字呢!
于是乎这个改名号的提案很快就被通过了,等到1949年下半年,斯维尔德洛夫就很荣幸的成为了苏联第一任国家主.席兼人民总理,这也算是对他最后的安慰了。
只不过实话实说这两个名头真正的只有象征意义而已,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名号问题解决之后,全苏联都欢欣鼓舞的准备开始迎接李晓峰时代了,不过对于某仙人来说,除了有点高兴,更多的还是压力。一国元首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老百姓可不管你之前有多大的功劳,只要他们的小日子过得不如预期的好,一样会骂你。李晓峰可不想混一个晚节不保。
苏联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还是那么几项,第一就是经济问题,这个是老生常谈了,哪怕是过了四年,苏联也还没完全从卫国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当然,这不是说苏联的经济没有发展,而是说苏联的经济跟红红火火的三十年代相比是差了一截,显得动力不足。
这个问题李晓峰到并不是特别担心,因为对苏联的经济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是势在必然了。之前波兰进行的试验还算成功,仅仅用了一年波兰的经济就大有起色,工人的不满消失了一大半。而鉴于波兰新模式的成功,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奥地利已经准备跟进,如果再经过一年这些国家的经济也有了起色,那么苏联也依葫芦画瓢的开始改革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相对于经济问题,李晓峰更担心的还是美国人的强势崛起。作为二战红利的最大获得者,美国人在二战之后的发展也是走上了快车道,强大的经济实力让美国做什么都是得心应手。高尖精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在原子能、电子工业和冶金上美国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原子能上已经渐渐追上了苏联,尤其是在民用核电项目上海领先了苏联,仅仅是军用方面还差临门一脚而已。至于电子工业和冶金工业,除了部分项目之外,几乎可以说是全面领先于苏联,虽然领先得不多,但是考虑到美国的经济能力,其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这么说吧,美国人已经抹平了之前李晓峰带给苏联的部分先发优势,如果苏联的经济再没有大的起色,不能投入巨资,那么被美国全面超越也就是几年的事儿。而这意味着一旦美国人突破了热核武器的窗户纸,就意味着美国从二战的战略僵持转向战略进攻。在未来美苏两国的对抗之中,美国将不再隐忍,而是会选择咄咄逼人的战略。
而此时,苏联还没有完全将二战胜利成果完全消化,包括中东、巴尔干、亚洲等一系列地区都还存在不稳定因素。比如说中东还存在伊朗、以色列、土耳其问题,亚洲存在日本问题,巴尔干存在南斯拉夫问题。
一旦美国在这些苏联的战略薄弱点上发起反击,那苏联很难选择。不退让就意味着正面冲突,在这方面苏联并没有太大的胜算;而选择退让就意味着要将吃进去的肥肉吐出来一部分,这也是苏联不愿意看到和不可容忍的。
实际上苏联还不仅仅是要面对美国等帝国主义带来的外部威胁问题,在阵营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包括波兰等国在内,中东欧国家也是希望能够实现正常化,而不是作为苏联的傀儡存在于世界之上,所以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也是在同苏联的领导人勾心斗角,一个个是想方设法的打擦边球。反正让人烦不胜烦。
甚至不光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有问题,苏联内部也是有问题的。中亚地区和接壤土耳其的部分边境地区宗教和种族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李晓峰在之前制定的宗教政策极大的损害了部分毛拉和酋长的利益,这一部分人是想方设法的造反给苏联政府找麻烦。而且其中就已经出现了外国干涉势力的影子,什么军情六处、什么CIA都牵扯其中。
这个问题可是不能小看,一旦处理不当,苏联的中亚国土将变成一锅粥。现在李晓峰也必须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处理这个棘手的麻烦了。
当然,这些问题都很多,也很繁杂,甚至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想要快速的解决是不大可能的。对此李晓峰也有心理准备,他准备从易到难的一个个去解决问题,而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所谓的日本问题了。
可能有同志要问,日本还能存在什么问题?丫一个战败国还敢跟大苏联叫板?这就要从头说起了,之前日本被一分为二,北海道成立了苏联傀儡国虾夷人民共和国。这个虾夷共和国虽然打着虾夷的招牌,但实话实说纯血的虾夷人是没有几个了,北海道上多的还是鬼子。
这一批鬼子中的一部分受军国主义思想的荼毒比较深,很认同日本这个主体,其中一部分死硬分子是跟帝国主义串通一气,几乎天天在北海道闹事,弄得影响很坏。而政.治局派去做虾夷人民共和国的那位名义上的顾问实际上的总督又是个纯粹的学院派,处理这种实际问题真的显得很肉,所以事情也就是越闹越大了。
之前李晓峰忙着跟斯维尔德洛夫撕逼,是实在顾不上虾夷这一头,现在斯维尔德洛夫已经举手认输,这就让李晓峰有精力去处理虾夷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换一个强势的总督去坐镇就好了,而让李晓峰比较头疼的就是这个人选问题了。
倒不是说没有人选,而是人选实在太多了,因为要选鹰派而且是去强力镇场子的鹰派就只能从军方选人。而一场二战打下来,苏联前前后后就多了十几个元帅,这一批元帅在国内闲得发慌,一个个都想找点事情做做,一听说可以去虾夷作威作福,一个个是“群情激奋”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