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0章 卡在电影名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因为异族入侵导致中原大乱的情况。当然,通常而言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原本身处于弱势。这是一个典型的此强彼弱的格局。最开始,是匈奴、鲜卑,后来变成蒙古、女真,到了清末,又变成了扶桑。当中原文化强盛的时候,它们永远安安静静好像不会威胁到华夏,而善良的人民总是愿意相信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安于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不愿相信这个世界上竟然会有总想着不劳而获,看见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选择用刀兵抢夺的人存在。所以中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遭遇这样的劫难,一次一次逃脱不了这悲剧的轮回。

    强秦,碾压得匈奴气都不敢出。

    强汉,暂时的隐忍是为了封狼居胥,封侯万里。

    而后,汉末三国,五胡乱华,并州地区匈奴人羯人叛乱,烧杀掳掠祸乱天下。

    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中原十室九空。

    这个时候,一支军队横空出世。这并不是一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没有光鲜的甲胄,没有风光的将军,这是由无数汉族流民构成的不算军队的武装集团。它的名字叫做“乞活军”。

    乞活军,只要看一眼这个名字,听一声这个名字,谁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已经要活不下去了,已经到了生命的最低点了,已经到了尊严的最边缘了,只存在最卑微的希望,只有最小的愿望,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他们能够做一切。

    而这支军队中,出现了一个被后世很多人遗忘,却以其光芒让当时无数人为之震撼的人物。

    他的名字叫做冉闵。

    或者那个敬称,冉闵大帝。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而假如不是冉闵,假如不是这冲破五胡乱华的压制的一声怒吼,整个中原,整个中原文明如今会是什么模样?谁都不敢去想,谁都不忍去猜。成秋屏不太清楚其他人的事迹,但是对于武悼天王冉闵,却是再清楚不过,这个人无论从什么意义上,都是个传奇,准确地说,在他的面前,唐宗宋祖的光辉也会变得暗淡,这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秦皇之伟业,摄人心魄;汉武之权柄,令人心惊;唐宗之传奇,教人向往;宋祖之功绩,使人慨叹。但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却不能像是冉闵一样,知道他事迹的人,即使是提起他的名字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激动,贯穿了脊髓,让人不由为之颤抖,无法抑制自己汹涌的情绪,只能怔愣,只能软弱地哭泣。

    让成秋屏自己来评价冉闵的话,她仅仅能够干巴巴地说出一句“是条汉子”这样的话了。除了这样的话,她能说什么呢?言语是匮乏的。

    决定了要拍摄的主题之后,就是剧本问题。

    对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历史的茫然成为了成秋屏最大的障碍。

    说到底,成秋屏了解冉闵,却不可能了解到很高的程度,她知道宋朝统一之前收拾了北汉,但是却不知道冉闵历次战争和谁打了,仅仅知道几个最主要的人物,所以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就只能尽力缩减下来,只展现几个关键点。但是成秋屏心里非常清楚,正因为只描绘那些主要的东西,恐怕大家的触动会更大,因为那些都是精髓,说来很多剧情并不是那么压抑,甚至是令人感到畅快的,可因为整体的大背景问题,这种畅快反倒会变成一种强烈的情绪,让所有人都无法控制自己,进而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悲恸,是悲恸而非悲伤,这样的感情是见证那些伟大的时候人们不由自主升起的感受。

    想清楚了之后,成秋屏才提笔,说来,这一部影片是不需要配合出版一系列的书籍来解释背景的,成秋屏自己也记不住那么多东西,那么在电影本身的背景描绘上,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在《华夏之三国演义》的末尾,成秋屏曾经一笔带过地提到了异族势力的壮大和对中原的侵蚀,但是终究是轻描淡写,现在却需要进行一定的强调。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清楚五胡乱华的时候中原是何等可怕的样子,这个不清楚华夏的文化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