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五章 战马啸啸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了一匹好马。

    挑完马后大家穿过青草坝来到盐井作坊,看了制盐的全过程,这对客人来讲是全新的事物。田大人、管世敦、刘芳继续进入新得到的田地。其他人从盐井便沿原路返回了。

    新占地几乎一马平川,三分旱地,七分水田,中间由两条小河分成三片,旱地高一些,约三万亩,成一块,估计原是蔬菜地,水田分成两大块,一块约二万亩,另一块约五万亩。

    农作物只有水稻的季节性要求很强,只那么一季,错过了要荒废一年,旱地的使用则有伸缩性,旱包谷未种上,还可种迟包谷,旱高粱未种上,还可种迟高粱,皆会有收成。

    三人研究决定,先突击种上水稻,仍是直接撒播。要种水稻,首要要疏通水渠,再就是耕牛,非新买不可,这也只有找李邦主,同时,开春不久,估计要卖出一大批军马,因此,也要买进一批,也得找李邦主。

    从合州回来,管世敦立即命人找木工、石工去新占地修复住屋,修猪圈,并派长工去修复水渠,还是老办法,三十回来过年,初三再去,长工们都习惯了,凡有新占地都是这样,他又新提了十名管事,主要负责这十万亩的耕作,三名原管事年前先带一带。

    初三起了个大早,带着王长顺、王长利、罗家伦、李万春、向志平,直奔楠木坝,李邦主在家过年,正在喝酒吃饭,一见管世敦一行到了,晓得生意来了,忙叫大家入席,他夫人又忙着整了几个菜端上来。

    席间,管世敦谈了到六枝招长工和买耕牛、马群之事。说有知府程大人给六枝县令的信函。

    李邦主:“你招长工我帮不到忙,买耕牛、买马群没问题,我们就走那一方,把船吆起一路,我知道几处卖耕牛的大市,你赶两场,找到牛偏耳就顺利的解决了。马群的事,我问问帮中其他几位负责的就打听得到,特别是临近战场的那边,后两件皆好办。”

    首先大家去了牛场,在那里,找到了几个牛偏耳,顺利的买到二百五十头耕牛,价格比重庆便宜一半,由向志平与王长利押运,坐李邦主的船先到合州,接着便到六枝,找到程县令,递上程大人的信函,谈明来意,程县令满口答应,立即叫师爷拟告示,在县城和四乡张贴,管世敦给罗家伦、李万春交代,让他们在这里等几天,带他们坐李邦主的船去合州,估计可能人数有超过,只要不突破四千人都可以。并留下足够的费用。

    然后和李邦主、王长顺西北行,去到一个叫小海子的湖边,找到了李邦主的熟人,打听到出卖马群的王老板。

    那位熟人介绍了管世敦和李邦主后,便因事离开了。

    李邦主:“王老板,据我的朋友介绍,你有出售马群的打算,我们特来会会王老板,看看能否谈得拢。”

    王老板:“我早就闻李老板的大名,所以才托他找你,看来管老板是买主。我的马群在小海子边,约一万五千匹马,是川西马与贵州马的配种,具有耐高寒、能粗放的特点,驮力、?力都不错,也有人来看过,正逢一支官军路过,受到惊吓,再没来了。

    管世敦:“听王老板讲,小海子定是水草丰美适于牧养之地,为什么想出售马群呢?”

    王老板:“其实我不是老板,我只是老板的一个管事,我西边不远是昭通,南边是曲靖,是官军南下的渠道,也是吴三桂北进四川的必经之路。大军南来北往,时常有小股兵卒在此出没,吴三桂的军队也在这附近出现过,搞的人人自危,人心惶惶,老板吓得不敢来,硬要我来帮他处理了。”

    管世敦:“兵荒马乱的,谁敢来这里?我们从重庆来,不晓得这边的情况,进入黔西才晓得这是个凶险之地,是不可久留之地。这样吧,你带我们去小海子看看,回来的路上我们就谈一下,行就成交,不行,我们立即走,这可不是好玩的地方,买马事小,性命是大。”

    王老板:“好吧!”

    小海子不远,不到半个时辰便到了,所谓小海子莫过于内地一个几百亩的大堰塘,只是它周围是草场,他的马群被一个大竹篱笆围着,与上一批的情况差不多,因系杂交品种,皆很壮实,成年马与其它马各占一半,秋驹特别多,有一千多匹,半岁到两岁的占的比例也大,也约一千多,管世敦分析,可能母马多,果然是这样,接近四成,成年马五成,马是好马,其中有一群枣红马。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于是管世敦问道:

    “王老板,你的马群喊价多少?”

    王老板:“老板说少了三万两不卖。”

    管世敦:“三万两,如果说在清平世界,你喊四万两我都不会说高,现在是什么时候,是兵荒马乱,是刀光剑影,是血肉横飞,人们避之惟恐不及,看来你为什么卖了这么久都卖不出去,价钱太高就是根本原因。这么说我是有心来买,你无心卖,我只好另看一处苗王的马群。但愿菩萨保佑你和你的马群平平安安。李邦主,我们往南到苗王寨去。”

    李邦主:“我说你们老板太死心眼,哪有做买卖的不讨价还价?”

    说着起身准备离开。

    王老板一看好不容易等来个买主要走,忙拦着:

    “管老板、李邦主,有话好商量嘛!有话好商量嘛!”

    管世敦:“怎么商量?你们老板把价定的死了,非三万不卖,同时,他人又不在,你又做不了主,怎么商量?找谁商量?王老板,本来做生意就是通过一起商量,达成一致,使买卖成交,王老板你说是不是?”

    王老板:“可以商量嘛。”

    管世敦:“你我都是养马,做马生意的,在这条道上,大家都不是外行,你说你是杂交马,我承认杂交马有许多成功了的,后代马继承了公马和母马的长处,成为优秀的良马,但有杂交失败了的,成功了的马神骏异常,十分健壮,膘肥肉满,但你自己看看你的马,没得这两点,瘦虾虾的,毛伸伸,你的马杂交成功没有都值得怀疑,还能卖那么高的价。万一你的马身子不壮实,有病,买去岂不吃了大亏,花三万两买些病马回去,岂不倒霉。”

    李邦主:“王老板,你马怎么都是这么样子,点都没有精神,怎么能让人放心呢,如果真的让买主吃了大亏,你却占了大便宜,我怎么好在江湖上混??∧闼岛蒙塘渴鞘裁匆馑迹俊?p>  王老板:“那你们还个价吧!”

    管世敦:“一两一匹,一万五千两。”

    王老板:“太少了,太少了。”

    管世敦:“你也可以再说价啥。”

    王老板:“二万五,吆起走。”

    管世敦:“那我回去把马郎中请来检查了后再说,没问题,我给你全买了。”

    王老板:“那我要等到那个时候去呀?”

    管世敦:“多则半年,少则三个月,一定带郎中来,你这么久都等得,何愁这三五个月呢?”

    王老板:“万一…”

    管世敦:“做买卖是要担风险的,你又不愿共但风险,我只好出此下策,谁不想干干脆脆,买起就走。”

    李帮主:“我说二位老板,干脆各让一步共担风险,二万成交。”

    管世敦:“看在李邦主的面子上,我让一步。”

    王老板很犹豫,李邦主:“万一官军过来一句话,为剿灭三藩,此马全部充公,以后再给补偿;或者吴三桂的叛军打来,也是一句话:‘老子正需要马,给老子牵走,’这两种情况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还是把银子揣在包包最稳当。”

    王老板:“听人劝,得一半,行,二万就二万。”

    李邦主:“成交,写契约,请王老板拿纸笔墨砚。”

    王老板拿出纸笔墨砚,自己写好一式两份双方签字画押,中人李邦主也签上名。

    李邦主:“我的船怎么进得了海子?”

    王老板:“门前这条河上连乌江,下通小海子。”

    李邦主出去对船邦的一个头说了几句,等王老板、管世敦与李邦主赶到海子时,船邦的船很快也到了,王老板边点边交,交完后,管世敦就付二万两银票给王老板,王老板高高兴兴的走了,管世敦给了六百两的介绍费。双方大笑。管世敦带着王长顺赶往威宁,然后取道毕节、金沙、遵义回重庆去了。

    管世敦到重庆不几天,先是耕牛到了,迅速配备了犁铧,接着马群到达官马场,又隔二天招的长工到了,先让他们看了去年那批拉家带口的住的地方和劳作的情况,接着他们这三千七百人在一批老长工带领下,二百五十条耕牛齐上,对七万亩田进行耕耙,然后撒播谷种,这些都是他们平时就做惯的事,所以不违农时的完成了水稻播种,接着对二万亩坡土进行翻地种包谷,基本在农时范围内,在他们来以前,每个点都运来了百头架子猪,准备肥料。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夏季六月得了一次工资,谷子收了留有高谷桩以收抱孙谷,早包谷收了又栽一季迟包谷。接着沿江修了一条大路,总之这九万亩田地经二年的耕种又成了熟土,这三千七百人,来时有的带来媳妇孩子,有的表示趁过年回家搬家小或娶媳妇安家,靠这种办法,以管家为支撑,逐步将合州几十万亩良田开垦出来,并完成了一万多户,六万人的移民。

    在有了人之后,那一万亩的大鱼塘建起来了,仍分十二等份,以管世厚培养的人为主,组成了一个渔家村,进行养殖。

    管家的事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八业并举,长工上万,田亩数十万,果木二十万亩,鱼塘二万亩,牧场大小三个,方圆数十里,城里酒楼并客栈十一座,后又增江北厅、合州合阳镇涪州涪陵镇三座,共十四座。船运队一个,有船数十只,在重庆府成了少有的富家。交通官员,诸事亨通。管家入川插占进入第七个年头,开年后诸事顺利,由于长工们基本上在他们耕种的土地上安家落户,那种候鸟式的年终回去年初又来的局面基本上结束了。各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事,春耕夏收秋获冬藏有规律的进行。事情最多的是官马场,军马的需要量非常大,靠自然繁殖不能满足,所以还不时靠李邦主帮忙买马运马,此事管世敦都直接在管,一些名贵珍惜的马匹还是在他的官马场存留下来,繁殖着。他买马的足迹,已逐步转向西南更大的地方。有次他爹管上学告诉他一个消息:有个病人在看病闲聊时,谈到在汉中陈固有个马贩子得到几匹著名的汗血宝马,要价太高,故一直无人敢于问津,他闻讯赶往陈固,见着了这位姓陈的马贩子和他的汗血宝马,比一般马高大壮实神骏的多,遂问道:

    “陈老板,你的汗血宝马卖价如何?”

    陈老板:“贵得很,我一匹卖价是四千两,一对一万两。”

    管世敦:“买单个为什么少些呢?买一对为什么反而要多些?那我买一个单的公马、一个单的母马八千两行吗?”

    一下将马贩子问着了,经讨价还价,终于以七千两一对买了回来。后来四川总督知道此事后,遂用一万两给他买来,作为对康熙帝的生日贺礼送到京师去了,被康熙帝定位坐骑。

    今年开春后春雨绵绵,管家河沟原有一座木桥已使用多年,一次管世敦从陈家桥回来,正走在桥上,突然听见“喳”一声,毕竟是宝马,马使劲一纵,飞身过桥,接着一大块桥板掉入河中,管世敦下马一看,不仅桥板老朽,甚至桥梁也年久而腐,而自己家中多是重载马车。当即回来与世选和刘芳商量,决定在管家河沟上架一座牢固的石桥。

    管世敦仔细看了管家河沟的流向,刚好到这里拐了两个湾,形成一端略成东西向的河段,大桥正架在上面,连接着南北的大道。

    管世敦派人四下打听,附近青木关、陈家桥、虎溪河三个镇皆没有会造桥的师傅,最后从一个石匠那里,才得知在走马岗有造桥师傅。管世敦决定亲自登门拜访,一再打听,最后终于在走马岗场上的茶馆里找到了造桥师傅。引荐的人告诉管世敦,师傅姓石,父子四人皆会造桥。

    石师傅五十开外,世敦上前拱手敬礼:

    “石老师傅,青木关管世敦有礼了。”

    石老师傅:“管大老板,石某还礼了!管大老板光临走马岗,想必有什么吩咐?”

    管世敦:“石老师傅是巴县驰名的造桥大匠师,我哪的敢有什么吩咐,是我有求于石老师傅。”

    石老师傅:“管大老板是我巴县首富,有什么只管叫下人来说一声就行,何劳你亲自光临。”

    管世敦:“我怕下人于礼不周,怠慢了石老师傅。事情是这样的,我家门前的管家河沟原本有座木桥,可能是前明建的,年久失修,我决意重新改建成一座牢固的石平桥,以利人轿、车马通行。”

    石老师傅拱手道:“管大老板,造桥没有问题,具体情况,要看了才好说。这样吧,明天一早我带上我儿子从官道赶到青木关,你派人在场口那家龙泉茶社等我就行。”

    管世敦:“好的,明天恭候大驾!”

    石老师傅一行打早从走马出发,经金凤、曾家、虎溪于午时到达青木关,管世敦在青木关请石师傅一行吃了中饭,便到了修桥处。

    管世敦:“各位师傅,就是这座桥,你们看怎么修?”

    石老师傅:“这个桥修起来并不复杂,只是中间要安二个桥墩,这就比较费事,首先要让这段河流暂时改道,绕过这里,再堵住桥上下游,舀干里面的水,挖下左右桥头和中间桥墩的基坑,砌好桥墩,铺好桥板,桥便建成了。前后工期约一个月,工银五十两,管老板解决我们的吃住,辅工你们出。”

    管世敦:“行!”

    石老师傅:“首先的准备工作是我们负责采石,你们负责挖临时河道,所谓临时河道只是一个宽一点的流水沟而已,我用石灰划出开挖线路。”

    管世敦:“按老师傅说的办。老师傅什么时候动工?”

    石老师傅:“我们今天下午就赶回去,明天拿了工具就来,后天即可开工。原有木桥暂时保留,到砌桥墩时才拆,以让百姓往来。”

    管世敦:“我先付二十两订金,完工时再结清,可以不?”

    石老师傅:“可以!双方信义之交,就不写契约了。”

    管世敦:“行!当即给了二十两银票。”

    翌日中午,石师傅师徒四人被接到了管家西院安排了住处和放工具的地方,管世敦叫一个长年在午饭后带一个小石师傅去看采石的地方,午饭后,管世敦安排长工管事跟随石老师傅去放临时河道的路线,并将带些人挖出临时河道,所取之土用麻袋装起缝好,以便堵上下河道。这位管事带着二十名长工,按石老师傅的要求开挖,并用麻袋装土,由二个女长工缝合麻袋。山上的石老师傅带着三名小石师傅按砌桥墩的要求开石、制石,长工管事安排人抬到工地,七天后,临时河道挖成,在石老师傅指导下,打开最后一层土,部分河水流了进来,水位降低,长工们下水垒装泥麻袋截流。大半天,截流成功。然后转入桥下游截流。天快黑时,下游截流成功。第二天,四位长工开始用桶舀里面的水,舀了一天,才将水舀干。翌日开始拆木桥,拆完后,清除桥下淤泥又花了二天。又按石老师傅指定的位置开挖桥两头和中间二个桥墩的四个基坑,挖下去三尺便到地下岩石面,老师傅将三个儿子调回来和他一道用钻子将斜的岩面打平,然后就开始了砌桥墩的事。三个儿子老二、老三各砌两个桥头的桥墩,他与大儿子砌中间的二个桥墩,桥墩横长一丈五尺,宽三尺,三天后便砌好了。最后是放桥板,九根长一丈、宽四尺,厚二尺的石桥板,放在桥的两头,由三根长铁管?成的三脚架上吊着铁滑轮,粗麻绳拴好外端,拉动滑轮链子,慢慢的将桥板外端抬起,慢慢向外送,到达桥墩中央便慢慢放下,再用铁撬棍进行校正到应到的位置,就这样,上午吊装三根桥板,下午吊装另一头三根桥板,一直到擦黑。第二天放中间三块桥板,到半下午时才放好。就这样,一座宽一丈、长三丈的石桥便稳稳当当的架在管家河沟上了。时间用了二十五天,又用了三天时间砌好两边的护栏和前后两头各长一丈的上桥石路面,又花了两天时间折去上下游堵水的麻袋,回放在开挖的临时过水的水沟中,修桥之事全部结束,果然耗时一月。

    管世敦邀集青木关、陈家桥、虎溪河三镇头面人物和四乡父老,在桥头开了个盛大的踩桥大会,会上鼓乐齐鸣,他带着大家从南头走到北头,完成了踩桥仪式,大家一致提议,此桥命名为“管家桥”,大家要他写篇简短文章记叙此事。现将他撰写的《管家桥记》录于后:

    惟大清康熙七年夏,连绵阴雨,致使管家河上年久失修之木桥濒于垮塌,黎庶旅之心惊、车马过之胆颤。六月下旬,终致桥板断裂,险象环生,余延请大匠师石某父子,开山裂石,立桥墩于河中,覆桥板于墩上。石桥落成,坦途是现,乡里为之欢悦,百姓履之复安,皆称此桥为管家桥也!属余作文以记之,余欣然命笔成文,并刻石成碑,以记是邑之盛事也。

    邑人管世敦

    此桥落成,即方便了自己的行走运输,也方便了青木关、陈家桥、虎溪河三镇的交通,故此桥被大家喊成管家桥至今。逐渐管家桥变成了地名,成了管家所在的代名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