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进攻开始了。
〖日〗本民族有一个特性,在战略上容易丧失理智,一意孤行,最后走上不归路。但在战术上,却是世界一流的水平,每一个细节都会做得非常到位,每一个步骤都会详细考虑,计划周密,动作细腻。
在进攻前的这两天,日军工兵穿着白色的伪装服,在雪地上匍匐前进,小心翼翼地排除着栗子园镇周围的雷区。因为怕担心起出地雷,会引起〖中〗国人的怀疑,因此〖日〗本工兵只是去掉了地雷的引信,却把已经挖出的地雷放了回去,不知不觉中已经清理出大片空地。而这种做法也确实迷惑了〖中〗国的巡逻队。
其次在进攻准备上,日军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规定,比如为了实现突然性,日军违反常规做法,不进行任何炮火准备,让步兵直接发起冲锋。
而且不吹军号,不喊口号,所有人不开枪,静悄悄地前进。
冲锋部队一律身穿白色风衣,白色风貌,甚至脸上也蒙白布,最大限度利用雪地的掩护。
在进攻时机的选择,同样别出心裁,一般情况下,最好的袭击时间是晚上,准确的说,是半夜到凌晨这段时,因为这段时间人最累,最困,最松弛。
但山县有朋却反其道而行,他认为正因为偷袭大多在晚上,敌人在晚上的警惕性反而更高。而经过一整夜之后,在清晨太阳出来时,守军就会相对松懈,机会可能更好。
2月1日清晨,太阳雪飞舞,渐欲迷人眼。
日军步兵踏着茫茫的雪原,漫山遍野,悄无声息地冲了上来。为了保持安静,日军士兵们甚至都撕下布条裹住鞋子,以减轻踏雪的足音。
这个时候的栗子园镇里,大部分的近卫军官兵刚起床,正在洗漱和吃早点,外围的哨兵经过半夜至凌晨的盯守,这时候都松懈了下来,等着早上的换班,有一些还忍不住打起了瞌睡。最主要的是,大家都有着安全的心态,觉得战场是在前面的虎山,而这里四周又都是雷区包围着,想不到会有敌人过来偷袭。
但是最麻痹的时候,就是危险来临的时候,上午七点左右,在镇子外头东面突然响起了一声枪响,紧接着四周都有零星的枪声响起,马上就是一阵炒豆般爆响,枪声震天,随后喊声也起来了“板载!”“板载!”不绝于耳。
大家这时才意识到是敌人打过来了!
此时日军已经成功地推进到了镇子外围,一部分甚至已经跳过了胸墙,近卫军士兵丢下饭碗,与敌人展开了近战。
吴长庆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松懈大意,敌人竟然无声无息地攻到鼻子底下。他努力调动部队进行防御,刘永福和徐占彪分别率领一些人进行反突击。
但是敌我双方距离太近,近卫军的火力优势得不到发挥,而日军三个师团的数量优势却充分体现了出来,潮水般不断涌入镇子,打退一批冲进来一批,越打越多,到了中午的时候,日军已经攻占了半个镇子,双方在各个街道、房屋、牌楼、拐角进行着激烈的巷战。
吴长庆分别给虎山和九连城打了野战电话,请求支援,却发现两地也都在激战之中,情势危急,他不得不做出痛苦抉择。
根据丁云桐的战术原则,近卫军需发挥火力与敌周旋,在火力无法发挥的条件下,除非没有后退余地,应该以保存有生力量为念。目前的情况是,双方形成了近身肉搏,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违背战术原则的,吴长庆决定暂退。
由于去九连城的方向已经被日军堵死,近卫军就沿着几条秘密的交通壕,往虎山方向撤退。撤退的过程同样体现了近卫军的高素质,几股后卫部队,交替截击,且战且退,井然有序,不忙不乱。除了重武器来不及带走,基本没有空着手撤退的,连伤员也一个不落带走了。
到了下午的时候,日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栗子园,现场留下了四千多具死尸,其中三分之二是〖日〗本士兵。
与此同时,据守安东的苏元春部,怕后路被断,也放弃了阵地,撤到了九连城。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