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四章 西进序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慰劳、奖励、庆祝自是不必细说,孟九成又潍州呆了数天,才启程前往穆陵关。

    红巾军接防穆陵关后,便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重兵固守,确保西翼安全;另一个选择则是以穆陵关为后盾,西进沂源,迫近莱芜。

    李全所部下临朐、占青州之后,解除了北面的威胁,穆陵关重兵固守的意义便大幅下降,西进便似乎成了当然的选择。

    只不过,孟九成不想过早行动,也不想从其他地方再调动兵力。这样一来,进驻穆陵关的四千多人马,就显得有些单薄,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所以,孟九成从潍州调出了五千部队,并让韩守仲、王仙从俘虏中挑选精壮,补充缺额。

    这样的话,就最小限度地避免了调动其他地方分散的部队,减少了钱粮的损耗。

    同时,孟九成调来了王敏、阎通担任军师和主将,准备先占领沂蒙山地,再以渗透蚕食的方式不断西进拓展。

    “孟郎,李全想买武器的事情,你还未最后作决定?”杨妙真拂开额前被风吹乱的一缕头发,说道:“不若还以刘二祖为例,供应火药弹即可。最多再加上松树炮,也就足够了。”

    孟九成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娘子所思,我岂能不知?我已经想好了,便按娘子所说,给李全送去书信,有限度地卖给他武器弹药。另外,我还要派些人,去教他们如何使用。”

    “是啊,有了厉害武器,却不会用,李全可能并没想到这个吧?”杨妙真见夫君同意了自己的建议,心情一畅,笑得也愉快起来。

    “他们还真不明白这个道理。”孟九成说道:“以为有了武器,拿来就能用,谁都能发挥其最大威力。”

    杨妙真微微颌首,说道:“现在那些炮兵、工兵骨干,可都是孟郎手把手教出来的,费了多少工夫,吃了多少辛苦?这些,可不是外人所能知道的。”

    孟九成苦笑了一下,说道:“这识字且会算数的人员太少了,想教,你也找不出太多的合格学生。”

    “孟郎不是正在推行那个什么,普及教育嘛!”杨妙真宽慰道:“还有军队中的夜校,假以时日,咱们红巾军必然是识字人数最多的军队。”

    孟九成笑着点头,却不象杨妙真所想的那样乐观。

    人马行进,穿镇过村,却是纪律严明,没有敢私自离队,敢乱行扰民的。

    每过村镇,孟九成都细心观察,特别是村头镇中,看没有告示牌。有时候他还叫来村长镇长,询问一番。

    虽然百姓识字的少,虽然政府的财力还不足以全面推行免费教育,但不妨碍孟九成采取一种变通的办法。

    以村镇为单位,在村镇设立告示牌,并由村民公推识文断字的先生,既是向村民讲解告示的宣讲员,又是免费教孩子读书识字的村办教师。

    这样,百姓的消息不致太过闭塞,知道军队还在打仗,战争与自己是有关的,军队还在保卫着这难得的安定生活。

    同时,官府通过给予补贴或免除赋税的待遇,能够尽快地招齐教师。

    孟九成还准备赐予教书先生同秀才、同举人的称号和特定的头巾,给予他们见官不拜的待遇。

    要知道,在宋朝,秀才不算是正式的功名,通常只是读书人的尊称;而举人呢,也不是终身制,州试取中,三年之内是举子资格。过了三年期限的话,还要重考。

    也就是说,在宋朝只有中了进士,也就是通过礼部举行的省试,那才是出人头地,可以做官了。

    而孟九成直接把秀才、举人的功名固定下来,按照教书的时间赐予先生。以后,在选择官吏的时候,有了功名的教书先生还会有直接参考的机会。

    在那个时代,科举是唯一获取功名的途径,但寒窗苦读又有多少人能榜上有名?考到头发变白,依然不第的大有人在。而孟九成的办法却使很多人得辟蹊径。

    经济上的优惠且不必说,便是那官府所颁的匾额,以及那朝思暮想而不得的功名,以及与功名相配的待遇,便足以使读书人为之心动了。

    当然,对孟九成的这个措施,应该是有人要反对的。

    什么是功名,那可是朝廷名*器!多少士人寒窗苦读,历经艰辛也拿不到一个,一些只配教私塾的家伙怎配得到?

    但孟九成下一步就准备顶着压力推行下去。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使教育普及到底层百姓,更因为那些得到功名的只配教私塾的家伙的感恩戴德和卖力宣传,使孟九成在底层百姓中也得到了好名声。

    读书识字、会写会算,这似乎与战争和军队的素质没有什么关系。但那通常是指冷兵器的战争,可有了火炮,有了抛石机,军队中的技术兵种便必不可少。

    可一个识字会计算的士兵,在命令的理解和执行上,也要比文盲准确迅速;在学习战斗技能的时候,也要领悟得更快。

    边走边看,孟九成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村镇。

    别人或许不理解孟九成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孟九成却认为这是自己统治区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如果告示牌能够及时将颁布的政令、敌我的动向、最近的战事等消息广而告之,便等于变相地提高了动员能力。

    政令通达,从上至下顺畅无比,这本身就是官府是否有效率,是否反应迅速的一个考察点。

    其实,孟九成并不只是这次留心考察。每次出行,他都会尽其所能,细心观察各地方的情况。

    只是看各地的报告,孟九成觉得并不是全部可信,欺上瞒小的伎俩在中国可是源远流长。

    别的不说,便是那皇帝,金口玉言,手操生死大权,不还是经常被蒙在鼓里,被臣下所骗吗?

    以后,地盘大了,自己也走不过来,恐怕会和那些高高在上、天天听颂歌的家伙们一样啊!

    孟九成之所以如此用心,如此细致的观察各地情况,便是不想象历史上很多崛起的势力和人物一样,弄得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